文|纪习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代足球诞生于1863年,只有160年的历史,但是它的雏形——“蹴鞠”,早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我国流行了。《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临淄富裕殷实,这里的人们闲暇时“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文体活动很丰富。其中,“蹋鞠”,即蹴鞠,就是原始的足球运动。
蹴鞠:女子技艺不凡
汉代,蹴鞠从民间走进了庙堂。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把父亲接了过来。老人家虽然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一直闷闷不乐。刘邦派身边的人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宫里的生活太严肃,以前熟悉的蹴鞠等娱乐一样也没有。刘邦为此仿照故乡的样子造了新丰城,“太上皇乃悦”。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以及霍去病在塞外征战时,都不忘和属下们玩蹴鞠。
汉代女子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女子蹴鞠的形象广泛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中。画面中的她们发髻高挽,长袖飘飘,身姿灵动,脚边圆形的“足球”随着伴奏音乐上下跳跃。这虽然是舞蹈化了的蹴鞠,但为了让表演生动传神,舞蹈演员们需要实地观摩蹴鞠比赛,并且模仿运动员的动作,必定掌握了相当程度的蹴鞠技能。
唐代,喜欢蹴鞠的女性更多了。当时流行一种叫“白打”的玩法,比试的主要是球技,和现在的“花式足球”类似。唐诗中有“寒食内人长白打”“上相闲分白打钱”的诗句,描绘的是宫内女子蹴鞠的场面。民间女子的技艺也很高超,唐代康骈在《剧谈录》中说:在一个春雨初晴的日子,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站在道旁的槐树下。这时,军中的一群少年正在旁边的场地蹴鞠,一不小心,球朝着姑娘飞过来。只见姑娘不慌不忙,轻松地接住飞过来的球,又高高地踢了回去。
如宋代就有一件蹴鞠纹铜镜,描写男女混踢足球的场景,画面中的女子“高髻笄发,身着长衫,作踢球状,小球处于脚尖之上”,颠球技术不在男子之下。
明代女子蹴鞠的场景,史料中保存得更多。明代钱福《蹴鞠》诗云:“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将蹴鞠的女子比喻为下凡的仙女。
同时代画家杜菫有《仕女图卷》传世,画中几位女子立于初春的树下,一位用脚尖将球颠起,旁边的两位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球运动的方向,似乎随时准备将球接过。更有意思的是,画中的另一位侍女,手中提着一个圆形的物件,看上去像是一只足球。球由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多片皮革拼接而成,和现在的足球惊人相似。
其实,早在宋元之际,画家钱选的《宋太祖蹴鞠图》中,宋太祖所踢的皮球就是用这种方法缝制成的。这样看来,现代意义上的“足球”,似乎元明时期就已经在中国制作了。
从流传下来的图像资料看,中原地区女子蹴鞠的艺术感十足,但竞技性稍显不强,体现的主要是女性的柔美。而女子蹴鞠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很受欢迎。《隋书》中描述北方民族的风俗时,有“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的记载,可见蹴鞠早在隋代,就是北方女性中非常流行的运动。
可能由于粗犷的民风使然,北方女子蹴鞠表现出来的竞技因素更足。民间收藏的刺绣挂毯《辽王观赛图》,描绘了辽代贵族观看女子蹴鞠比赛的隆重场面。绣面上,辽王和妇人悠然地坐在华盖之下,观看着场上的比赛;旁边的地毯上,坐着六位女乐手,演奏古筝、琵琶、横笛等乐器助兴;场上十二名女运动员分成两队,每队六人,一队穿黑靴、一队着绣鞋,正在争抢皮球。带球的黑靴队员注视前方,三名绣鞋队员急忙上前围抢;此时,地毯前女鼓手双手持槌,奋力敲动大鼓,为进攻队员助威。这张绣图体现了分队对抗的比赛场面,和现代的女子竞技足球比赛比较接近。
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中,还有不少辽代女子分队蹴鞠的场面,有的没有球门,仅比试技巧;有的在场地上立有白色木板一块,中间涂一个红色的圆圈,作为简易的球门,哪一方踢入红圈,就可得一分。这些作品中,蹴鞠用的球上都系有数条长穗带,和辽代的皮质马球很像。
马球:巾帼不输须眉
“打球”,又称“击鞠”“击球”,是一种马上的球类运动,类似于现在的马球。选手们骑在马上,手持顶端弯曲的“球杖”,击打地上的小球。“打球,本军中戏”,在冷兵器时代,它能锻炼骑兵的灵活性,在军队中很流行。后来因为趣味十足,逐渐在宫廷乃至民间传播开来。
唐人尚武,女子的骑艺也很了得。唐诗中有很多女子策马“打球”的诗句,张籍的“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表现了宫女们在宫殿前的场地上骑马打球的场面;花蕊夫人的“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表现了宫娥跨上马鞍初学打球的样子。
实物和图像资料也不少。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有一组唐代女子打马球俑;北宋画家李公麟有《明皇击球图卷》,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击球驰马”的场景,是比较完整的唐代“打球”比赛的实况图。画面中共有16人,都骑马持球杖;场地两端各有一座球门,约有2米高,每队守门的似乎有三人,其中两人守在门柱旁,一人立在球门前;剩下的十人分成两队,女队员五人,男队员五人,都紧盯地上的小球,意欲争抢。由于身体条件不同,现在的足球比赛分为女子组、男子组,但从这幅画看,在男女混合比赛中,唐代女子在比赛气势上丝毫不输男子。
宋太宗将马球从体育运动上升到了皇家仪式。他曾让有关部门制定详细的仪式规程,《宋史》记载,当时宫廷举办的马球比赛场面很大,场地上树立两座一丈多高的球门,由两名官员守门,旁边两卫士手拿红旗,担任计分员。比赛开始时,先由内侍打开金盒,取出朱漆球,抛到场中。皇帝亲自开球后,比赛才正式开始。比赛过程激烈,每有进球,场边都会鼓声大响,作为庆贺。
马球还是宋代宫廷女子的必修课,宋代王珪的《宫词》有云:“内苑宫人学打球,青丝飞控紫骅骝。朝朝结束防宣唤,一样珍珠络辔头。”说的是内廷的宫女骑着骏马学习打球,担心皇帝随时召唤,即使下课了也不敢卸妆。
步打球:古代的曲棍球
马球,既要备马还需要较大的场地,是一项不折不扣的贵族运动。它的危险性也很高,唐穆宗曾与内官在皇宫打马球,其中一人被不明物体击中,突然坠马,穆宗受了惊吓,头晕目眩,卧床三日不起;五代梁太祖朱温的侄子朱友伦,也在打马球时发生意外,坠马死亡。
唐代时,不需要骑马的简化版“步打球”流行开来,比赛成本和对抗程度下降,吸引了更多女性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步打球”和现代的曲棍球类似,比赛时也使用一端弯曲的球杖击球。唐代诗人王建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的诗句,写的是在寒食节,宫殿前搭建起两座球门,宫女分成两队,举行步打球比赛。这样的比赛,观众多为皇帝和王公大臣。
唐代女性除了亲自上场,也经常观看比赛。女诗人鱼玄机观看步打球比赛后,写下了《打毬作》:“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这首诗对步打球的比赛过程、技战术动作等描述得比较具体。“坚圆净滑”是指比赛用球质地坚硬,这样才能经受“月杖(球杖)”的轮番敲击;比赛时,地面平整的地方,可以从容拨弄,在“有遮拦处”,可以用球杆的前端将球钩起来“运球”;双方争相进攻,都想第一个把小球打入门,以取得“最前筹”。
宋代还有女子“打球乐队”,身着华丽的衣服,系银质的衣带,手持球杖,翩翩起舞,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步打球运动。
捶丸:简化版的高尔夫
如果你觉得蹴鞠、马球、步打球的对抗性太强,古代还有不少休闲的球类运动可供选择,“捶丸”就是其中一种。和步打球类似,它也使用球杖击打小球,但不设球门对攻,只在场地中央挖几个小洞,比赛各方轮流击球,先入洞者胜,可以称为简化版的“高尔夫”。
明代杜菫的《仕女图卷》中,除了女子蹴鞠,还有“捶丸”的场面。画中,四位女子正在比赛,她们紧张地盯着小球,看它会不会滚到阴影处的洞中。除了这四位“正式队员”,旁边还有一位手举球杆的侍女,稍远处还有一个怀抱罐子的女子,她们似乎是比赛的服务人员,一个负责提供备用球杆,另一个负责供应比赛用的“丸”。
还有类似篮球的“抛球”。唐诗中有专门的“抛球乐”词牌,相关的诗句很多,如刘禹锡的“五彩绣团团,登君玳瑁筵”,皇甫松的“红拨一声飘,轻球坠越绡”,徐铉的“歌舞送飞球,金觥碧玉筹”。从中大致可以推断抛球用的是五彩绣球,但具体的玩法已不可考了。幸好在朝鲜的《高丽史·乐志》中有关于“抛球乐”的记载,为我们还原了抛球的规则:女子十二人,分成左右两队,每队六人。队员们边歌边舞,依次走到球门前,将球投向球门,不中继续投掷,如果球进,则全队拜谢,并换另一队的队员接续,直到十二名队员都投中。根据朝鲜《进馔仪轨》中的“抛球乐舞图”,队员要将彩球投入球网中间的孔——“风流眼”中,和篮球的投篮有相似之处。
此外,宋代还有“水球”,女子站在水边,将球抛向水中,以落点的远近决定输赢。宋徽宗有诗云:“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影凉。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描写了宫女们站在水边的竹林下,奋力向流水中掷球的场面。不过,这种运动规则简单,趣味性不强,只能作为偶尔的消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