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全线生态采样,荷塘稻田摸鱼采藕,温室大棚体验育苗……今年暑期,研学旅行尤为火热,孩子们在各式各样的研学旅程中,收获不同于书本的知识与感悟。这一“行走的课堂”,为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如何让孩子们“游有所学”?近日,记者进行了蹲点采访。
丰富多彩的新课堂
8月19日上午,济南市槐荫区黄河南岸的兴沃农场内,“研学课堂”开课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队小学生坐在草坪上,研学老师拿出一片藕,讲起“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听完故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向藕池。
孩子们和家长穿戴好皮裤,钻进50多亩的荷塘中摸藕。炎炎烈日下,他们手脚并用,忙得不亦乐乎。“藕怎么会这么黑?”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的刘哲睿好不容易从淤泥里拽出来两节藕,却发现和超市里卖的白莲藕差距太大。冲洗干净之后,他才确认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是假的。
摸了一桶嫩藕,采摘了荷花、莲蓬,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一名女生头一回知道,荷叶也会生虫。家长唐先生表示,平时缺乏这种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利用暑假带孩子多参加一些类似的活动,在真实的劳动中体验,收获肯定不一样。
“尽量避免伤到根,把基质慢慢抖出来。”20日,在济南国际鲜花港的温室大棚内,济南稼轩学校的魏畅和朋友们在体验如何制作“陶粒红掌”。
专业技术员一边示范操作要领,一边讲解无土栽培。很快,这名初中生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换盆移栽实操。参观完组培室,他也第一次知道了蝴蝶兰不是用种子种出来的,而是在无菌环境下通过组培技术克隆的。“新生的蝴蝶兰刚进入玻璃瓶时,需要‘喝奶’——靠苹果和土豆等做成的基质生长,从玻璃瓶的幼苗到花盆里的成年兰花,需要在温室里成长三年。”魏畅自豪又兴奋:“太有趣了!这是生物课的暑假作业。”
在葡萄园内,学生们认识了十几个品种的葡萄,体验了采摘的乐趣;在5000多棵水杉林下,观察这种植物界的“活化石”,在研学教室学习用叶子做植物拓染……
东营黄河入海口,济南市教育局组织的两支“行走黄河 品读中国”研学队伍顺利“会师”。来自济南西城实验中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济南外国语学校、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等学校的师生们,在9天的时间内,从黄河源头三江源到入海口,了解黄河沿线的风土人情,感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就。这一研学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两年,2022年以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获评首批沿黄9省(区)精品研学课程。
急需补齐的新功课
“今年研学市场特别火,研学机构像雨后春笋一般。”济南兴沃农场负责人蒋媛表示,他们原本是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在黄河边有2500亩土地,以吴家堡黄河大米、白莲藕等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主,从去年底开始涉足研学业务。农场根据农忙节气,依托千亩稻田开展水稻种植以及采藕、大棚蔬菜等农耕文化主题的研学。截至目前,已经与30多所学校、10多家研学机构合作,接待了4000多名小学生。
“刚开始,有的孩子说啥也不下地;有的害怕昆虫等动物。”农场的研学项目负责人赵非非说,曾有四五年级的男生见了鱼就吓得跑,还有的孩子认为大米是小麦的一种……城市长大的孩子确实存在“五谷不分”的情况。通过亲身体验育种、插秧、收割,参观碾米工厂,做寿司等美食,学生们清楚了一粒大米如何从大田走上餐桌的,也了解了鱼稻共生的生态系统。农场还联合周边的村庄,利用村史馆为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丰富研学内容。
研学和实际的农业生产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作更为细致的改造提升。比如采藕项目,为了适应孩子们下水,农场提前把研学的藕池抽掉大半水,以保障安全。插秧时,虽然也拉线、分秧,但孩子们的技术往往难以存活,有时需要拔了重栽。
“研学主要是一种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学习。”赵非非说,研学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最近几年,研学课程越来越标准,内容越来越深,为此他们专门组建了研学团队,并到南方先进城市学习经验,今年又申报了济南市研学基地。
“我们有3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大棚,蝴蝶兰、红掌、茱萸等花卉的培育规模很大,各种植物资源丰富,因此考虑利用这些优势向学生开放做研学教育。”济南国际鲜花港负责人周传明说,兼顾生产和研学,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共同面对的新挑战
“研学旅行发展得很快,说明教育需要这种实践,家长的观念也在转变。”济南十四中学的副校长原美玲介绍,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校,他们将研学旅行列为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一次。研学路线包括济南、泰山、曲阜、烟台、威海、临沂、枣庄以及省外的北京、西安、南京等,地点线路学生自由选择,一般4-5天。
“研学旅行中的经历和挑战,课堂上学不到,刷题也刷不来。”今年5月,她带队组织了44名学生参加济南市教育局组织的“行走黄河”研学项目,这个混龄研学团队,初中生照顾小学生,小学生写表扬信感谢大哥哥大姐姐,团队意识和责任感爆棚。每到宾馆入住,逃生演练是必修课,陌生人敲门不能开,诸如此类的安全教育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强化。天气骤变、沙尘暴、水土不服等状况,考验锻炼了孩子们的身心素养。甘肃省与临夏五中的学生结对子、共上一堂课,一名五年级的女生回来之后高兴地说,“在黄河上游我有一个朋友。”孩子们人手一本厚厚的研学手册,记录了每天的长途跋涉和丰富的学习内容,虽然每天奔波大约10个小时,但返程后学生的打分评价很高。
“出去旅行影响成绩怎么办?”一部分家长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原美玲表示,学校已经开展了8期研学,学生成绩总体是往上走的。“我们一般把研学安排在期中考试之后,学生们早早就盼着。”在她看来,研学旅行既是一种实践教育,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学生在未来走出校园的时候,必须要具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家长越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在这方面不怕花钱,怕的是花的钱不值。因此,研学旅行的质量和内容至关重要。
“研学旅行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安全。”原美玲坦言,每次组织学生出去都是提心吊胆,经过这些年的摸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挑选优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在招标时设门槛、带标准,三年以下的机构不合作,不允许联合竞标,学校主导家长全程参与;在选择设计研学路线时,学校全程实地踏线;结束后学生对研学旅行打分评价,低分的不再合作;大巴车要求5年以内车龄,司机必须10年以上驾龄,上车先查行驶证、驾驶证等,如此“折腾”的目的就是把风险降到最低。(赵国陆)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