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封面报道·案例篇】农险信息化助力首都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汽车 > 正文  2023-08-04 21:44:51 来源:中国金融家

迈进新时代,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护航“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农业保险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

日前,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以下简称“北京监管局”)的指导下,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北京地区农险信息化工作专题发布会,介绍了北京地区农业保险如何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以农险信息化为抓手,扩大覆盖范围和保障责任,助力首都乡村振兴的特色做法与显著成效。


(资料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农业保险已全部覆盖全市13个涉农行政区以及首农集团等农业企业,拥有财政补贴的险种60余个、商业性条款59个;农业保险密度元/人,保险深度%,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为农林牧副渔业及北京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供给充足、保障充分、创新有力”的农险保障体系。

农险全流程信息化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以科技赋能农险,让农民种上“放心田”。近年来,北京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保险全流程信息化改革试点,利用信息科技不断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支持首都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

数据是有力见证。2023年1-5月,北京农业保险参保农户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亿元,支付赔款亿元,惠及农户万户次,在暴雨、冰雹、非洲猪瘟疫情等重大灾情后迅速补偿农业生产损失、促进灾后生产恢复。

北京监管局财险处二级调研员王学梅介绍,北京地区农险信息化助力首都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技术手段,推广承保理赔全流程线上化。北京监管局指导辖内保险行业明确技术规范、加强技术合作、引入电子保单和远程查勘手段等措施,形成了在线投保、在线理赔、在线提供增值服务的农业保险全流程信息化服务闭环。同时,农户通过保险公司电话、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线上进行投保信息采集、标的查验、保单签发、出险报案及赔款支付的全部功能。农业保险电子保单制单率、线上告知率、线上公示率均超过99%,农险经营从“面对面”逐渐转向“线上化”,全年可减少因承保、理赔产生的人员接触数十万人次。

二是科技助力服务,促进农业保险经营降本增效。北京监管局充分利用科技赋能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数据“多跑腿”、农户“少走路”,显著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效率,改善农户服务体验。承保环节,实现历史承保资料系统自动带出,农户仅需手机反馈一次验证码,即可完成全部投保流程,从缴费成功到收到电子保单最短耗时不超过2分钟。理赔环节,养殖险农户可选择通过保险公司APP或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全流程自助理赔,无需等待查勘员进入养殖场舍内部,并可实时查看理赔进程,平均理赔时长较传统服务模式缩短近50%。2023年1-5月北京农业保险综合费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高效服务首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是线上采集信息,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督。北京监管局联合有关政府部门逐步推动使用技术手段采集农险承保理赔数据,并与历史信息进行比对,大幅度提升承保理赔数据的真实性,防范利用虚假理赔骗取财政补贴资金问题。一方面,联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农业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信息化联动机制,通过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向保险公司共享无害化处理电子证明材料,将理赔时效提升30%以上。另一方面,将保险公司的承保理赔数据实时上传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平台,通过系统比对和定期监测校准,避免农户重复投保现象和因此可能产生的虚假理赔风险。此外,采用卫星遥感、GPS定位、电子围栏及电子耳标等智能识别技术,采集地块位置、面积及标的损失情况,确保承保和理赔信息真实、准确、可追溯,防止利用虚假标的理赔骗取财政资金补贴,保证数据真实性。

打造农险服务“快车道”

“自2007年北京市启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邵艳介绍说,目前北京地区经营农险的主体机构由原来的3家扩展至7家,政策性农险产品从最初的12个增加到现在的65个,覆盖全市13个郊区县和首农集团等国有涉农企业。同时,通过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相互融合,北京农业保险已经形成了“政策性+商业农险”的模式,保险保障由最初的“保成本”逐渐转变为“保价格”和“保收入”,一套框架完整、特色鲜明的农业保险“北京模式”已然形成。

2019年,北京地区农业保险实现全流程信息化。邵艳表示,从家畜养殖到山间田园,从温室大棚到特色种植,智慧养殖、数字农业无处不在,农业保险成为重要的保障手段。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引导7家经营主体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农民打造了一条高效便捷的农险服务“快车道”。

一是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结合都市农险特点,积极制定和推动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涵盖农险信息采集、标的查验、说明义务履行、保单签发批改、电子公示、查勘理赔、赔款支付等全部业务流程,至今已制定和印发文件30余个。

二是运用智能理赔提升保险服务获得感。北京保险业各经营主体采用智能理赔技术,例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卫星遥感、无人机和远程查勘等,进行风险评估和灾害核损,实现理赔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传统的实地勘验得以转变为科技化的服务模式,由“凭经验判断”向“用数据说话”转变,进一步提高了理赔效率和准确性,降低理赔成本。

三是创新“保险+”助力乡村振兴。在保障农业生产环节风险基础上,北京保险业各经营主体推进服务创新,以“保险+”为依托,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如:太保财险北分联合农资、银行、电商、订单公司等企业,形成了“保险+信贷+农资+订单”模式,共同服务农业主体。

此外,各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和灾害预警,协助农户做好灾害预防,指导田间管理,并将保险知识送到农户手中,提高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人民有需求,产品有供给,风险有保障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桃产量损失保险、蔬菜收益保险、苹果期货价格保险、奶牛养殖成本补充保险......北京地区经营农业保险的7家主体机构结合北京地区农业特色,主动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多样化、特色化的金融保险需求,创新农险服务理念,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构建了多元化的保险产品体系,围绕服务产业振兴的主责主业,为北京市种植、养殖、林业三大农业品类提供多元化的保险产品体系。”人保财险北分副总经理陈同富表示,2022年有70个产品为北京“三农”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功能,覆盖气象指数保险、遥感指数保险、价格(+期货)保险、收入保险、种业保险、高效设施保险等新兴领域,今年还新推出了覆盖小麦、玉米种植附加完全成本补充等保险品类,基本做到了“人民有需求,产品有供给、风险有保障”。

太保财险北分副总经理李向军介绍,公司积极落实行业信息化要求,应用率达到100%,并通过太保e农险新技术,再造流程提升管理。一是“电子气象证明”,通过输入信息,自动生成气象证明,标注灾害发生情况,无需农户提供资料。二是“慧眼”无人机单兵工具,通过自动飞行、自动生成标的全景图,直观查看标的情况、圈划面积,提高效率。三是卫星遥感应用,针对种植业各生长期进行监控,实时掌握标的状况,及时提供预警、定损服务。四是“捷辨”功能,通过拍摄视频和照片实现牛纹识别、生猪数量清点,生成养殖险电子标的库,提高服务精准度。

在助力打造“种业之都”,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方面,国寿财险北分总经理助理袁诗宁表示,该公司在大兴区创新研发并推广瓜果及蔬菜育苗保险,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改革试验任务。截至2023年5月,公司累计承保各类瓜果及蔬菜种苗亿株,累计提供风险保障亿元,共支付赔款万元,有效转移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的自然灾害等大灾风险,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

安华农险北分业务总监宋振宇说,公司自2019年开始把科技农险服务养殖险创新作为重点,专门研发了生猪养殖保险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管理的防控服务体系,创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养殖业保险新模式”。该体系是基于“卫星遥感+新一代智能监控(物联网)+区块链”线上智能APP,运用区块链、AI算法、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使“养殖场-保险公司-防疫部门-无害化处理”无缝对接,在线上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十三年深入田间地头,华农保险北分前后创新包括农机具综合保险、仔猪养殖保险、李子种植保险、果树树体保险、密植果品(树体)保险、花椒保险、苹果价格保险等产品,其中5项被纳入统颁条款,为北京农险市场保费增长贡献力量。”华农保险北分副总经理李建军表示,2022年还研发落地了北京地区首单苹果“保险+期货”价格保险,有效引导当地农户、企业及合作社运用金融工具管理风险。

中华保险是我国规模化经营农业保险历史最长的保险公司之一,自2007年承办政策性农险业务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承保与理赔经验数据。中华财险北分副总经理吴军表示,2022年10月,中华保险率先在北京地区落地冰雹预警及防范项目,正是在精细化冰雹风险空间分布图支撑下的科技运用。2023年还将落地“保险云鱼塘”科技服务体系,帮助水产养殖户建立起全面的“5G+物联网”智能渔业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养殖”的转型升级。

另据记者了解,平安产险依托创建了“农业生态+金融”项目团队,提供平安“科技农险”解决方案。平安产险北分副总经理杨晓迪介绍,“平安爱农宝”APP可以让农户随时获取农险保单、查询赔案、线上回访等实时信息,并享受公司提供的病虫害识别、防灾防损、数字农业等线上增值服务,实现一站式农户服务。牛脸识别、智能点数、猪AI拍照称重、千里眼查勘等科技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直接优化了传统承保理赔流程,带给农户全新服务体验。

总体来看,7家主体公司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风险保障,扩大了农险覆盖面和渗透度,放大了财政补贴的投入效应,激发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金融环境的持续优化,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稳定器”。

关键词: